Translate

Wednesday 14 January 2015

中国云南壮族“濮侬”支系和越南北部侬族的迁徙史

标签: 

杂谈


中国云南壮族“濮侬”支系和越南北部侬族的迁徙史
及传统文化比较研(之一)
       ——中越国界云南省文山州段毗连地区“濮侬”、侬族的族称、人口及社会发展史
王明富
内容提要:通过云南近百万“濮侬”和越南北部老街、河江省侬族的调查及比较研究,中国壮族“濮侬”支系和越南侬族,在一千多年的历史进程中,是同一个族群,是新石器时代生活在中国南方“百越族群”的后裔。进入21世纪,“濮侬”和侬族仍然是语言相通,文化相同,仅国籍不同而已。如同越南人民领袖胡志明主席所说:“我们越中两民族,数千年来,血统相通,文化相同,历史上素称兄弟之邦。加上国土接境,地区毗连,更属唇齿相依,互为屏障。”1(过伟主编《越南传说故事与民俗风情》第1页,广西人民出版社1998年出版)“濮侬”和侬族在历史进程中,结下了深厚的“毕侬”亲情关系,研究、开发“毕侬效应”,有利于边疆的稳定,有利于促进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设。
关键词:中国.“濮侬”    越南.侬族     历史.文化

一、调查研究区域——中越国界云南省文山州段毗连地区
1、中越国界云南省文山州国境线
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以下简称文山州)的麻栗坡、马关、富宁3县的田蓬、董干、铁厂、杨万、八布、下金厂、天保、勐洞、都龙、金厂、小坝子等乡(镇)与越南社会主义共和国(以下简称越南)河江、老街两省的苗旺、同文、官坝、安明、渭川、新马街、猛康、黄树皮、箐门9个县相接壤,国境线全长438公里。文山州国境线地处喀斯特地貌,国界线在崇山峻岭间延伸,中越两国属山连山水连水,两国边民饲养的蓄禽可以自由跨越国界线。文山州境有通往越南的通道300余条,在438公里国界线上,约1公里有一条通道。文山州边民互市点有董干、田蓬、八布、杨万、马林、都龙、小坝子、金厂、保良、拉气、水头、茅坪、猛洞、交址城、船头、茨竹坝、下金厂、董渡、普弄、者挖、马崩、长田、和平、木杠24处。1991年11月,中越关系正常化以后,两国政府确定开辟开放的21对陆地边境口岸中,文山境内有4对,即天保——清水河、都龙——箐门、董干——普棒、田蓬——上蓬,其中,天保口岸为国家级口岸,距麻栗坡县城42公里,距昆明500公里,距越南河江省20公里,距河内314公里。1991年10月,越南河江省、莱州省、老街省、海防市代表团与云南省政府代表团签订有关《会谈纪要》后,越方相继开放了与我方接壤的新马街、箐门、漫美、官坝、安明、艾脚、普棒、苗旺等边境集市贸易点。中越两国边民,从古至今,相互往来平凡。
2、中国云南省文山州的跨境民族
文山州的世居民族有汉、壮、苗、彝、瑶、回、傣、白、布依、蒙古、仡佬11种民族,文山州少数民族人口为:汉族1486194人,壮族1025826人,苗族438057人、彝族333865人、瑶族84548人、回族24460人、傣族15281人、白族7207人、布依族6748人、蒙古族4265人、仡佬族1727人。2(2008年统计)。(据文山州人民政府办公室、文山州统计局编《2008年文山州经济工作手册》刊载。)“中越两国跨国境而居的民族,按中国已确定的民族成分来计算,有12个民族:壮、傣、布依、苗、瑶、汉、彝、哈尼、拉祜、仡佬、京、回。按越南已确定的民族成分来计算,有26个民族:京(越)、岱、侬、泰、布依、热依、山斋、泐、赫蒙(苗)、瑶、巴天、拉基、布标、哈尼、拉祜、倮倮、普拉、华(汉)、艾、仡佬、莽、贡、西拉、克木、占、山由。”3(范宏贵著《华南与东南亚相关民族》319页,2004年民族出版社出版)中越国界云南省文山段跨境民族有:汉族(华)、壮族(岱、侬、拉基)、苗族(赫蒙)、瑶族、彝族(倮倮、普拉)、布依、仡佬族、傣族(泰、泐),中方8个民族,越方13各民族。文山州的跨境民族以壮族居多,本文重点研究中国的壮族支系“濮侬”和越南的侬族。
3、云南省文山州壮族三大支系
文山州的壮族人口有1025826人,按自称和他称支系较多,经1957年召开专区各族各界人民代表会讨论通过,将壮族自称和他称各支系归为侬、沙、土三大支系。
文山州壮族侬支系,大多数自称:“侬”或“濮侬”,操壮语南部方言语,州境各地的“濮侬”可以相互对话。侬支系人口约占全州壮族人口的60%,约有60万人,分布在全州八个县。
文山州壮族沙支系,操壮语北部方言语。沙支系人口约占全州壮族人口的30%至40%,约有30万人,主要分布在富宁、丘北、广南三县。
文山州壮族土支系,按头帕缠绕的不同,分为“尖头土”、“平头土”、“搭头土”、偏头土四个小支系,操壮语南部方言语,人口约占全州壮族人口的10%至20%,约有15万人,主要分布在文山、砚山、马关三个县。
4、越南老街、河江两省的侬族村落
越南老街、河江省的侬族分布在同文、官坝、安明、渭川、新马街、猛康、黄树皮、箐门等县,侬族集聚地及村名多数保留古代侬语,如:“那洒”、“那兜”、 “那往”、 “那裹”、“那光”、“南拌”、“南勒”、“南布奔”、“克早(田鸡塘)”、“克灰(螺蛳塘)”、“达内”、“迪荣”、“迪打”、“迪秒”、“迪第”、“迪利”(江利)、“迪饶”、“懂当”、“戈种”、“姐邻”、“吉过”、“发汉”、“曼当”、“懂楼”、“勐康”、“扣巴把”、“旺亮”、“坝甲”、“龙扣引”、“大湾”、“果敢”、“往沙”、“往町”等,这些侬族语地名村落,村民都是侬族。
二、中国云南文山壮族支系“濮侬”和越南北部老街、河江侬族的自称和他称
1、文山州壮族支系“濮侬”的自称和他称
文山州壮族支系“濮侬”古代称:“侬”或“濮侬”(布侬)。历经数千年的社会发展、演变,“濮侬”定居的地域不同,服饰、语言、自称有变异,人们以地域命名来称呼族群。广南地区侬语称“勐道”,西畴、麻栗坡、文山、砚山各县的“濮侬”,称广南县的“濮侬”为“侬道”, 广南县的“濮侬”也自称“侬道”。西畴县和麻栗坡县境有一条河,侬语叫“达仰”,人们称这条河流两岸居住的“濮侬”为“侬仰”,西畴、麻栗坡、文山、砚山县的“濮侬”也自称“侬仰”。马关县和越南接壤地区侬语称“勐督”,定居在该地区的“濮侬”被称为“侬督”,生活在该地区的“濮侬”也自称“侬督”。麻栗坡县与越南接壤地区侬语称“勐鸠”,生活在该地区的“濮侬”被称为“侬鸠”。 “濮侬”除了以地域命名族群外,也有支系融合而称呼的,如广南县者兔地区的壮族“傣”(岱)支系曾经于“濮侬”支系融合发展,该地区的“濮侬”自称为“侬傣”。
文山州壮族支系“濮侬”自称有:“侬道”、“侬仰”、“侬傣”、“侬督”、 “侬鸠”。汉族称壮族支系“濮侬”为:“侬族”、“侬人”、“龙人”。 越南老街、河江侬族称云南文山地区为“勐汉”(即汉族生活区),故称云南文山州的“濮侬”为“侬勐汉”。
2、越南老街、河江省的侬族自称和他称
越南老街、河江省的侬族自称:“侬”或“濮侬”。由于不同地域的侬人语言、服饰、民歌有异,也有用地名称族群的。如老街省“勐康”地区的“侬”称河江省“迪利”(江利社)地区的“侬”为“侬迪利”; “迪利”地区的“侬”人称“勐康”的“侬”为“侬勐康”。汉语、越语称“侬”或“濮侬”为“侬族”。
3、母语“侬”、 “濮侬”的文化内涵探析
侬族和“濮侬”语自称“侬”,其母语“侬”的汉字记音用“骆”、“侬”、“洛”等,此发音的汉语可意译为“鸟”、“洪水”、“绿色”。如果把“侬”作“洪水、”“鸟”、“绿色”来追溯本意,“侬”人先民是将前后出生繁衍的人群看作突发的洪水,源源不断,或看作像鸟,一年复一年地繁殖增多,或像花草树木,每逢春天来临,茂盛碧绿。
追溯远古先民的图腾崇拜,侬人崇拜鸟。侬人崇拜“骆弘”,“骆”指“鸟”,“弘”即“皇、王”,“骆弘”意译为“鸟之王”或“皇鸟”,侬人称“凤凰”为“骆弘”或“侬弘”,“凤凰”是侬人早期鸟图腾的产物。早期侬人的鸟图腾文化遗迹至今还保留在服饰上。今侬族和“濮侬”女性穿戴的传统服饰,侬族、“濮侬”语称“师侬”,“师”意为“衣”或“文字、书”, “师侬”可意译为“鸟衣”,其特点为大袖似鸟翅,衣角椭圆上翘似鸟翼,侬语称“必迪兰”(鹰翅膀);百褶裙在臀部著禽尾,侬语称“盘拜”(禽尾);银项圈铸成鸟首,侬语称“图侬”(鸟头);早期侬族、“濮侬”女性以束胸缠乳房如水鸟白鹭为美,侬语称“侬韩洋”。“侬”人的鸟图腾文化遗迹还保留在侬语名词,如“人的灵魄”称为“骆命”和“命侬”, 意译为“鸟命”和“绿色生命”。“濮侬”传承的文献古籍诗经记载:祭祀天神要上天请“罕弘”大神,需派“囊阿”(鸦姐)和“囊犹”(鹰姐)飞上天去请。侬语称太阳女神为“乜唐婉”,意译为“太阳母”,太阳母是鸟,在天上像鸟一样飞翔。
综上所述,将“侬”作“鸟”来追溯,“濮侬”一词可直译为“人鸟”,即“鸟人”,侬族也可以称“鸟族”。
4、侬族或“濮侬”各群体的服饰、语言、歌谣存在异同
族群的最初认同与识别有两点,一是身体特征及装饰;二是对话、对歌。生活在中国文山州的“侬道”、“侬仰”、“侬傣”、“侬督”与生活在越南老街、河江省的侬族,体形外貌特征基本相似:浓眉大眼,额头突出,双眼皮。中国的“濮侬”在20世纪70年代以前,多数不穿鞋,仅在节日、庆典时才穿传统绣花鞋,70年代以后大部分都穿鞋。而越南的侬族为了方便稻作生产,到了21世纪还有部分不穿鞋。至今侬族和“濮侬”女性的首饰,都结发于头顶,此椎髻侬语都称为“裆宙”,“裆”的汉语意译为“立、矗立”,“宙”为“酋长、王、头人、主人、官”,“裆宙”起源于远古先民不同族群、族内等级身份的身体装饰。4(《句町国与西林特色文化》一书190页王明富著《祭句町王摩经,<摩给坤>与云南壮族社会发展探析》,2009年广西人民出版社出版。)
早期侬族和“濮侬”先民崇拜水牛,女性头帕缠绕成水牛角,侬语叫“叩歪”,属古代牛图腾的遗风。今“侬道”缠绕的“叩歪”细小矗立,已变异成黄牛角,而崇拜水牛的习俗至今仍保留。“侬仰”缠绕的“叩歪”粗壮形象如水牛,在发展中有变异,西畴、麻栗坡两县的“侬仰”头帕青色偏紫,不绣彩锦图案,文山县“侬仰”的头帕虽然是青色偏紫,但还绣彩锦图案。马关县的“侬督”头帕虽然缠绕成牛角,但是,两角下垂,角尖挂网状彩缀。越南河江省的侬族女性头帕如同中国“侬仰”,仅角稍短,老街省侬族的头帕与中国“侬督”相同。越南老街、河江省有部分侬族头帕已经不再缠绕成牛角了,衣服和裙子已经改装成生活便装,“师侬”传统盛装已经消失,或是因不同支系的融合使服饰产生变异。
远古侬族、“濮侬”先民崇拜鸟,20世纪70年代以前,中国“濮侬”女性都自织棉布自制“师侬”(鸟衣),70年代以后,大部分“濮侬”参与社区集体劳动,不再织布做“师侬”,每逢节庆,都穿长辈留下的“鸟衣”。而越南侬族,进入21世纪还继续织布制作“师侬”,日常生活也穿“师侬”(鸟衣)。
文山州“濮侬”是中国壮族的一个群体,中国壮族的壮语大致可分南北两大方言,从语音、语法、词汇等方面比较,还可以分为十余个土语区:邕北土语 、红水河土语 、柳江土语 、桂北土语 、右江土语 、桂边土语 、邱北土语 、连山土语 、邕南土语、左江土语 、德靖土语 、砚广土语 、文麻土语 ,越南河江省、老街省的侬族与中国的“侬道”、“侬仰”、“侬傣”、“侬督”,属砚广土语,在交往中,可以对话,砚广土语属“侬语”。在不同区域生活操侬语的群体,在对话过程中约有十分之一的词汇有异,如汉语的“看”、“瞧”,侬语有“游”、“昂”、“欧”、“氧”四个发音,给对话带来一定的障碍。
自古以来,越南的侬族和中国的“濮侬”,善诗歌,平常对话,语言如歌,情感交流,以歌表达,选偶需对情歌。侬族和“濮侬”称唱歌为“冷”。 “濮侬”的“冷”分为三类曲调:“冷道”(为“侬道”所唱);“冷仰”(“侬仰”所唱);“冷督”(“侬督”所唱),三类“冷”的曲调不同不能相互对歌。越南河江省的侬族会“冷仰”,可以跟中国的“侬仰”对歌,老街省的侬族会“冷督”,可以和中国的“侬督”对歌。
三、中国文山“濮侬”和越南侬族人口
1、中国壮族“濮侬”人口
中国壮族支系“濮侬”人口,主要分布在中国的云南文山、红河;贵州安顺、普安、兴义、册亨;广西平果、靖西、天等、龙州、大新、凭祥等地区,由于中国在民族识别工作中,政府将“濮侬”群体划归壮族,“濮侬”群体成了中国壮族的一个支系,在历次的人口普查中,没有“濮侬”人口数据,仅笔者在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做过调查,文山州的壮族支系“濮侬”人口约占全州壮族人口的百分之六十。
2、中国云南省文山州的壮族支系“濮侬”人口
通过调查,由于文山州壮族三大支系的“侬化”和“沙化”融合现象普遍,侬、沙、土人口只能概算,数字不能准确统计。文山州壮族支系“濮侬”的人口约占全州壮族人口的60%,约有60余万人,分布在全州八个县,如下表一。
表一 2004年文山州壮族支系”濮侬”人口
州、县级单位
壮族人口
“濮侬”约占百分比
“濮侬”人口数
文山州
1002641
60%
600000
砚山
134824
90%
120000
西畴
24097
98%
30000
麻栗坡
32812
99%
32000
马关
54922
95%
52000
丘北
125116
6%
 7000
广南
320940
85%
 270000
富宁
218380
2%
 4000
文山
91550
85%
 77000
从上表“濮侬“人口分布可以得出一个概念:文山州约有10万“濮侬”居住在中越国界文山州国境线附近,马关县与越南老街省接壤,老街省的侬族和马关县的“侬督”传统文化更接近。越南河江省与中国麻栗坡、西畴两县接近,河江省的侬族与西畴、麻栗坡县“侬仰”的传统文化相同。
3、越南的侬族人口
在越南,侬人被定名为“侬族”,被列为一个单一的政治民族,享有一个政治民族在越南的一切权利,获得专家、学者的关注,在人口统计方面,有较准确的统计数字。据1999年越南第三次全国人口普查各民族人口统计,越南有侬族人口856412人。5(范宏贵著《华南与东南亚相关民族》455页,民族出版社2004年出版)
越南“侬族分布在50多个省市,除了槟椥、广治、承天、前江、广义省没有或只有10人以下外,很多省有数十人至上千人,最聚居的是凉山省268010人,占侬族总人口的43.86%,高平省185614人,占侬族总人口的32.85%。北太省59180人,河北省51530人,河江省46207人,老街省17996人,宣化省11670人,安沛省10732人,多乐省18594人,同奈省10927人,林同省8491人。他们自称‘布侬’”。( 范宏贵著《越南民族与民族问题》166页,广西民族出版社1999年出版。)越南的侬族人口约有9万人分布在河江、老街两省,与中国边境县麻栗坡、马关的10万“侬仰”、“侬督”交往频繁,传统文化曾相互有影响。
四、中国云南省“濮侬”和越南侬族的社会发展史
1、新石器时代
考古界将新石器时代的文物双肩有段石器、夹砂绳纹陶纳入“百越文化”,而“濮侬”和侬族先民属中国南方的“百越族群”后裔,考古发现的双肩有段石器、夹砂绳纹陶属“濮侬”和侬族先民遗留下来的文物。
在文山州境,经考古发现有多处古人类活动遗址,同时出土了许多双肩有段石器、夹砂绳纹陶。新石器时代,“百越族群”地区的人口日益增多,此时期的文化遗址遍布各地。 “云南、广西南部地区与越南北部地区从地里环境来讲是连为一体、密不可分的,在新石器初期文化特征及面貌也非常相似的。我们将文山、红河地区的早期新石器遗址特点与越南和平文化、北山文化相对比,其共同特征有:遗址多发现于石灰岩洞穴或岩荫中,有少数滨河遗址。文化层堆积含有螺壳、灰烬、炭屑、烧骨、石器等,并有少量陶片共存,陶片为粗糙的夹砂绳纹陶。在本次调查中我们发现4件制作树皮布的石拍,文山1件、红河3件。复合型、棍棒型都有。文山麻栗坡发现复合型石拍与越南冯原文化相似。”6(《云南边境地区<文山州和红河州>考古调查报告》105页,云南出版集团公司、云南科技出版社208年出版)据广西考古专家郑超雄和蒋廷瑜先生统计、研究,目前在广西48个县(市)的157个地点发现有肩石器,其中单肩石器56件,双肩石器477件。两广类型的有肩石器在云南、贵州、湖南、广东、越南都有发现。在云南省文山地区,新石器时代遗址的发现比较广泛,主要的遗址有广南平丰铜木犁洞;文山灰土寨遗址;西畴县漂漂村遗址;麻栗坡县小河洞遗址等,这些遗址出土了许多有肩石器。据考古发现,“濮侬”和侬族先民“百越族群”,在一万年前就在云南文山州境及越南北部生存繁衍了。
2、青铜器时代
进入青铜器时代,在文山州境发现的15个青铜器出土点中,出土了春秋战国至西汉时期的铜鼓、铜犁、铲、锄、斧、钺等青铜器,与句町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铜鼓最早起源于云南高原的滇越方国,滇越从春秋时期开始就已学会造铜鼓,战国时期,石寨山型铜鼓已相当成熟。”7(郑超雄著《壮族文明起源研究》224页,广西人民出版社2005年出版)“汉时西南夷三大方国中,滇王国约在西汉末灭亡,夜郎国又在汉成帝时被消灭,句町国便成了西南最大的方国,是唯一存在并封‘王’的方国,其势力越来越大。”8(郑超雄著《壮族文明起源研究》249页,广西人民出版社2005年出版) “进入青铜时代,越南北部的青铜文化如东山文化就其遗物的造型和种类,显然同西南夷地区的诸多青铜文化有着密切关系。”9(《云南边境地区<文山州和红河州>考古调查报告》105页,云南出版集团公司、云南科技出版社208年出版)西汉时期,文山州广南县曾经出现一个方国——句町国。句町古国的国民是句町濮人,“句町濮人的后裔仍然自称‘濮侬’、‘濮依’、‘濮傣’,他称侬人、沙人和僚人。”10(《句町国与西林特色文化》一书59页何正廷著《关于句町国史的研究》,2009年广西人民出版社出版。)
经研究,句町国居民句町濮人为壮族(“濮侬”、侬族)先民,青铜器时代就生活在文山州及越南北部。
3、铁器时代
自秦始皇荡平六国统一岭南,中央封建王朝对壮族先民西瓯、骆越地区实施羁縻统治。《史记.秦始皇本纪》载,秦始皇统一岭南后,“百越之君,俛首系颈,委命下吏”,对纳土归附的越人首领委任官职,各领该部族人民,听从郡县流官统辖。羁縻制度是秦汉至宋中央封建王朝对少数民族实施统辖所实行的一种特殊的政治制度。云南文山“濮侬”地区,在西汉(公元前111年)至东汉时期,设牂柯郡句町县;三国蜀汉(公元225年)至东晋,设兴古郡句町县;唐(公元741年)设剑南道南部、领南道僚子部;南宋(公元960年)设广南西路之特磨道。11(《中国历史地图集.云南地区》中华地图学出版的八卷云南地区抽印本,1974年由云南大学历史系方国瑜、尤中、朱惠荣等教授编辑。)秦汉至宋,云南“濮侬”和越南侬族进入铁器时代,虽然中央封建王朝对“濮侬”、侬族先民实施羁縻统治,但是,“濮侬”、侬族群体仍然保留着自己的社会形态——以“宙那”为代表的部族联盟“宙那”制,即封建领主制(下述)。
4、“濮侬”和侬族的社会发展史
研究“濮侬”古籍摩经《摩给坤》,多处有“乜弘”(母皇)的记载,说明壮族先民曾经历母系氏族社会,氏族部落的最高酋长、首领就是“乜弘”。11 (《云南社会科学》1990年第六期57页王明富著《试论壮族早期的社会形态》)
从“濮侬”和侬族先民分布区域的考古发现来研究,早期的氏族社会,随着农业及畜牧业进一步发展,男女劳作自然分工,狩猎、训兽、器具铸造等由男子承担,养育子女、饲养畜禽、栽种、纺织等由女人承担。随着人口的增加和生活地区的扩展,两性分工及社会地位又有新的变化,男子在地域争霸、战争及生产上取代女性而占主要地位,维护氏族的利益也靠男子,渐渐形成了以男子为中心的“博弘”(父王、父皇)制父系大家庭。
早在父系氏族社会后期,牧业、农业、制陶业、冶炼铸造业的发展,促进了以物易物的交易,私有制财产日益增多,父系制社会的基本经济单位也过渡为家长制家庭,原来的共居、共耕、共享逐步分化为以男子为中心的父权制家庭。由于人口的增加和生活地域的扩展,许多独立的小家庭聚居成小村落“版”、“隆”。随着“版”、“隆”的增多,原来的“博弘”变为“博版”(村寨之父、寨主)。从古至今,在“濮侬”、侬族地区,各个“版”都建有一间公用的“厅弘”,有的称“厅浪”、“厅索”、“厅崩”,汉译为“老人亭”,亭里设有神龛,供奉“者董勐、弘董版”(祖先神灵)。年逢祭日,“博版”要召集寨老、族长们到老人亭里祭神灵,商议村寨事务,处理近期发生的事件。若遇战争,“博版”也会召集寨老、族长们到老人亭里祭神灵,群体出谋献策,全民对外。“厅弘”成了壮族社会政、教合一的民主管理中心,与此同时,“濮侬”、侬族社会产生了“博版”制。
到“博版”制后期,云南及越南“濮侬”、侬族各个“版”的联盟,征服周边的部落,部族群体产生了全族崇拜的“宙”——毋波,云南壮族的第一个以毋波为核心的国家“句町国”诞生了,由此,“濮侬”、侬族社会发展如下表二。
        表二  古代“濮侬”、侬族社会发展简表
制表人 :王明富          制表时间 :2008年10月18日  
社会制度
社会
属性
时代
划分
权力
机构
供研究参考资料
备注
“乜弘”制
母系氏
族社会
(原始
社会)
中石器
时代至
新石器
时代早
民主推举
“乜弘”
1、丘北县黑箐龙旧石器遗址;
2、西畴县仙人洞“西畴人”
晚期智人化石;3、滇东南麻
栗坡小河洞新石器遗址;
4、古籍摩经《摩给坤》;
5、壮族非物质文化遗产。
“乜弘”既“母皇”
“母王”
“博弘”制
父系氏
族社会
(原始
社会)
新石器
时代
晚期至
青铜
器时代早期
民主推举
“博弘”
1、文山州境广南县平丰木犁洞、西畴县漂漂村、文山县灰土寨等10余个新石器时代遗址;
2、州境的11处12个点约5430平方米170幅新石器时代岩画;
3、古籍摩经《摩给坤》;
4、壮族非物质文化遗产。
“博弘”既“父皇”
“父王”
“博版”制
氏族联
(奴隶
制初期)
青铜器时代
民主推举
“博版”
1、州境八县出土的青铜器;
2、沿袭古代建筑“厅弘”;
3、古籍摩经《摩给坤》
4、壮族非物质文化遗产。
“博版”既
部落酋长
“宙町”制
部族国
(奴隶
制时期)
青铜器时代
以“宙町”为核心的
国家机构
1、青铜墓葬及青铜器具;
2、汉代广南县牧宜木椁墓;
3、广南古城遗址;
4、原句町国辖区的铜鼓;
5、古籍摩经《摩给坤》
6、壮族非物质文化遗产。
7、古壮语词汇。
“宙町”即句町国王
“毋波”
“宙那”制
封建领主制
(封建社会)
铁器时代
东汉至
明、清时期
以“宙那”为代表的
部族联盟
1、广南侬氏土司衙署;
2、马关县阿雅古城;
3、西畴老街侬氏土司住宅遗址;
4、富宁县皈朝沈氏土司宗祠;
5、西畴鸡街岔河侬土司后裔墓;
6、古地名;7、古籍;
8、地方县志;
9、古籍摩经《摩给坤》;
10、壮族非物质文化遗产。
“宙那”既“田主”
“地主”
从上表各个时期来探析,“濮侬”和侬族的社会发展史曾经历“乜弘”制、“博弘”制、“博版”制、“宙町”制、“宙那”制。12(《句町国与西林特色文化》一书190页王明富著《祭句町王摩经,<摩给坤>与云南壮族社会发展探析》有论述。2009年广西人民出版社出版。)
图片1:研究区域——中国云南省文山州和越南北部老街省、河江省图片2:中国濮侬——.西畴县县“侬仰”;图片3:中国濮侬——.麻栗坡县“侬仰”;图片4:中国濮侬——.文山县“侬仰”;图片5:濮侬——广南县“侬道”;图片6:中国濮侬——.马关县“侬督”图片7:中国濮侬——.广南县“侬傣”男性;图片8:中国濮侬——.广南县“侬傣”女性;图片9:越南河江省的“侬鸠”。 图片10:中国“濮侬”鸟崇拜著尾服饰;图片11:中国“濮侬”鸟崇拜著尾服饰;图片12: 越南河江省侬族鸟崇拜著尾服饰;图片13:越南老街省侬族鸟崇拜著尾服饰;图片14:濮侬——牛角头帕:图片15:中国濮侬——牛角头帕;图片16:濮侬——牛角头帕;图片17:濮侬——牛角头帕;图片18:越南河江省的侬族——水牛角头帕。图片19:“濮侬”和侬族先民“百越族群”遗留的新石器时代的石器;图片20:文山州出土和传世铜鼓。
        
中国云南壮族“濮侬”支系和越南北部侬族的迁徙史
及传统文化比较研(之二)
       ——中越国界云南省文山州段毗连地区“濮侬”、侬族的的迁徙史及传统文化传承
王明富
内容提要:通过云南近百万“濮侬”和越南北部老街、河江省侬族的调查及比较研究,中国壮族“濮侬”支系和越南侬族,在一千多年的历史进程中,是同一个族群,是新石器时代生活在中国南方“百越族群”的后裔。进入21世纪,“濮侬”和侬族仍然是语言相通,文化相同,仅国籍不同而已。如同越南人民领袖胡志明主席所说:“我们越中两民族,数千年来,血统相通,文化相同,历史上素称兄弟之邦。加上国土接境,地区毗连,更属唇齿相依,互为屏障。”1(过伟主编《越南传说故事与民俗风情》第1页,广西人民出版社1998年出版)“濮侬”和侬族在历史进程中,结下了深厚的“毕侬”亲情关系,研究、开发“毕侬效应”,有利于边疆的稳定,有利于促进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设。
关键词:中国.“濮侬”    越南.侬族     历史.文化

一、“濮侬”和侬族的迁徙史
1、石器时代
石器时代,中越边境云南文山段和越南北部,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基本相同,原始文化的发生发展和地理环境、气候条件有着密切的关系,因而形成了这一地区相同或相似的文化,如“百越族群”使用的双肩有段石器、复合型石拍、夹砂绳纹陶等文物,在云南文山州境和越南北部都有出土。据考古研究,“濮侬”和侬族先民属中国南方的“百越族群”后裔,在石器时代,“百越族群”是云南文山州境及越南北部的原居族群,不存在从中国文山迁往越南,或从越南迁往云南文山的观点。
2、青铜器时代
进入青铜器时代,铜鼓是文山州原句町古国居民创造的文化精品,专家称句町鼓。从铜鼓诞生到现在,至少已2700多年。在云南省文山州境出土和传世的铜鼓多达140面。2004年8月11日至15日,在云南文山召开国际铜鼓学术研讨会,来自中国(含大陆8个省和台湾)、越南、泰国、韩国、日本、美国、泰国、英国、意大利等8个国家的80余位代表汇集。各国专家认为,文山州这小区域有这么多的铜鼓,是中国、是世界之最。全世界的铜鼓分类中的8个类型,在文山州内均有发现,这不仅在云南省,而且在全中国以及东南亚诸国都是绝无仅有的。全世界已知万家坝型铜鼓已有40面,有6面是在文山出土的,研究铜鼓的专家认为,“云南文山极有可能是世界铜鼓起源地之一。” 文山州濮侬崇尚铜鼓,至今仍传承祭鼓、跳铜鼓舞、敲鼓祭祖的习俗,而越南侬族也崇尚铜鼓,也保留与铜鼓有关的习俗。
越南考古研究院赖文到博士研究越南螺城东山文化青铜器的“犁头”:“在143件犁头中完整的只有44件,都属于心型,孔在一面凸起成三角形。”2(《声震神州》一书305页,越南考古研究院赖文到博士著《古螺城的东山文化青铜器,云南出版社2005年出版)在云南文山也出土许多类似的文物,而中国的考古专家把赖文到博士称之为“犁头”的青铜器叫做“铜锄”。青铜“犁头”或“铜锄”,都是古代生活在文山州境和越南北部“濮侬”、侬族先民“百越族群”用来开垦稻田的主要工具。
从青铜器文物对比研究,“濮侬”、侬族先民“百越族群”是文山州境和越南北部的原居主人。在青铜器时代,虽然“濮侬”、侬族先民是文山州境和越南北部的土著居民,但是,由于大的部落群体在地域争霸过程中,也会促使部分“濮侬”、侬族先民的迁徙,而部落的迁徙无史籍记载。
3、秦始皇进军岭南与原居民族迁徙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派尉屠睢率领50万大军,兵分5路,进军岭南。从秦始皇统一全国到唐初的一千年左右里,中原王朝势力的南下,不服汉化与不羁汉法的“百越族群”纷纷南迁,其中,古代骆越国、句町国的壮、佬、泰等民族先民,通过广西的左江流域进入了越南的红河流域,越过红河流域向西进入中南半岛中西部地区。这一时期,也迫使一部分“濮侬”、侬族先民纷纷南迁进入了越南的红河流域。
4、宋代
文山州境和越南北部的“濮侬”、侬族,至今还过传统节日“景挫”、“景吉”节,据笔者多年来的调查考证,“景挫”“景吉”节实属祭祀北宋部族王灵——“南天国侬智高天子”。
中国部分史籍记载,侬智高部队在皇佑五年(1053年)与宋王朝的狄青率领的数十万大军抗战,侬军人数虽无史籍记载,推测不少数万。而侬智高所率领的将士多数是“濮侬”和侬族,侬军历经数年与交趾、宋军交战,伤亡惨重。“1052年民族英雄侬智高因不堪交趾侵掠和朝廷镇压,毅然发动了一场震撼北宋王朝的民族战争。” 3(《云南壮族》民族出版社1998年出版)
据“濮侬”古籍记载,“濮侬”和侬族对亲族亡人的灵魂需履行“荷泰”仪式,请“博摩”诵经将亡灵“荷泰”(移植)到始祖生活的故土去归宿。其习俗早在唐朝前就形成。侬智高及部下的阵亡士卒的亡灵,家人及亲族后裔也承传其“荷泰”习俗,按史时计算,侬智高及其部队士卒后裔的子和孙辈,为侬智高将士亡灵“荷泰”的年代是十一世纪。侬智高的“不知所终”,引起国内外专家学者的研究,虽无定论,但经千百年来的传颂,侬智高已成为“濮侬”和侬族崇拜的部族王神灵,是今“濮侬”和侬族年逢“景搓”(六月节)、“景吉”(七月节)节祭祀的主要对象,即部族王侬智高。云南省文山州的许多地区,至今还残存侬智高时代的古战场遗迹,在“濮侬”和侬族地区,民间还流传着很多关于侬智高部队打仗的传奇故事。在侬智高率部反宋时期,侬军及族人大量南迁,进入越南、老挝、泰国等地。可以说,在宋代,已有部分“濮侬”迁入越南北部。
4、清朝
清朝,中央王朝没有减少对“濮侬”地区的压榨,迫使“濮侬”南迁。现存广南县小广南村(今为文山州最大的“濮侬”村落,有千余户)老人厅内的石碑,记录了那段历史。此碑立于乾隆元年(公元1736年)七月,碑质青石,高64厘米,宽54厘米。碑文:“示谕者,马合寨(今小广南原称)老幼百姓人等知悉:照得马合一寨原有粮田三百六十里(广三百步长三百步一里),历来额征粮米除新输米石,奉文豁免外,每年额完,秋差改米,仅可五十石足用以外,并无多收。近查得该寨老人、目老每年每里收米二十四五筒不等,较之完数过多。今本县逐加酌定每里减去四筒,只收二十筒。倘老人、目老等仍敢照前收取,许尔寨民赴县禀报,以凭从重究治,决不轻贷。定额每筒二碗。”
另有一块清同治二年(公元1863年)的古碑,现存小广南村土地庙内,碑质青石,高96厘米,宽70厘米。碑文:“兹因地方逆乱,屡被兵戈;上下蹂躏,而阁寨贫穷之甚多,逃出境外之人亦不少。则田地荒芜,五谷不登。今兵头及布斗、老人等,故念寨中寒苦,公同酌议,自愿裁减。将前兵头、布斗、目老守识谷,每里田前收谷二十斤,小催谷五斤,今经兵头与阁寨老幼议定明白,愿折下谷十斤。每里只准收谷十斤五,以作办事烟茶之资。今恐人心不古,立此凭据,永久存照。”
在“濮侬”地区,清代类似上述的碑刻很多。从文山州“濮侬”部分家谱分析,在清代,“濮侬”的许多宗族从今广南县南迁到朝廷汉官不常涉及的麻栗坡、马关两县边远地区,然后再迁入越南北部落籍。
清朝中越边境民族矛盾激化,回民带头反清政府,串通壮、苗等少数民族起义,地方政府少数官员为谋权,利用少数民族武装开展内斗,打着“吃鸡不吃皮,杀汉不杀夷”的口号,举白旗攻打清军。清军也打着“吃鸡不吃蛋,杀夷不杀汉”的口号,举红旗追杀少数民族武装。“自咸丰五年,回匪叛攻开化城。文武各怀竟见,吴府勾结回匪打白旗为匪,我兵练打红旗。冬月二十九日有苗匪,先有越境内堂上苗人自称白旗苗王,夷类人入党者众,我境侬苗各类被其煽惑。” 当时麻栗坡县有九个“濮侬”村落数百人卷入白旗军,九个“濮侬”村全族千余人惨遭杀戮,逃脱者直奔越南落籍避难。“腊月十三日,各路分攻九寨,不论男女老幼尽杀,较夷杀汉者更甚数倍,真是血流成河,尸横遍野。”4(《新编麻栗坡地志》40页,民国32年邓昌麟著)
经调查,清朝,仅麻栗坡县的“濮侬”,陆续往越南北部落籍。越南江利的何定刚家,从中国云南麻栗坡县八布乡东油的羊皮寨迁到越南的江利落户,至今已有8代。
麻栗坡县天保镇那马村梁世平的母亲是从越南的“曼当”村嫁到那马村,其母是越南“迪当”村陆家女儿。而“迪当”陆家是在100年前从中国迁到越南的“那洒”村落籍。今越南的“那洒”仍有陆姓侬族。 从越南“那洒”村中国天保镇那马村需步行2小时。
越南“迪町”(江利社)的梁德云家族祖上是从中国麻栗坡县坝脚村迁到越南北部达内村定居。梁德云是位德高望重的长老,他善唱民歌,经常在街头巷尾唱歌劝导中越边民:“饶咧管边盖,啦瞎害管惹。”汉语大意为:“我们属居住在边界的边民,为中越边民的和谐共处,不能有危害他人的行为。”70多岁的梁德云在1982年年老病逝。
麻栗坡县干部龙明洪的祖上从砚山县江那迁到麻栗坡县的嘎那落籍,二百年前,龙氏家族有一支原居麻栗坡南油,又从南油迁入越南的嘎那,再从嘎那迁到越南的“迪利”(今江利社),刚搬到江利时有3户,发展到20世纪40年代有8户。
5、近代
清末至民国初年,进入中国边境的流官为扩大自己的势力范围,挑动少数民族相互残杀,部分“濮侬”逃到越南北部落籍。 “民国1925年农历七月二十日,国民党马关县政府,蓄意挑动境内一些有势力的少数民族和汉族配合国民党军,对境内数10个壮族(濮侬)村寨实行烧、杀、抢的‘进剿’,壮族同胞(濮侬)被迫逃难外地,甚至逃往越南。”5(《马关县壮族志》13页,马关县壮学会编)此次惨案,马关县的数十个“濮侬”村落数千人惨遭灭顶之灾,幸免杀害者往越搬迁。经调查,自清末至民国初年到20世纪50年代,从中国边境迁入越南北部的“濮侬”从未间断。
越南“懂当”(毛单县)刘开琼,11岁时跟父母从中国云南麻栗坡县八布乡隆龙村迁到越南“迪町”(江利社)的“弄歪”村落户,在江利读书,长大后在江利工作,随后调到“懂当”(毛单县)当县长,1980年年老病逝。刘开琼的二儿子今在江利社任职社主任,大儿子还在“懂当”(毛单县)公安局工作,三儿子在家务农。刘开琼家从中国迁到越南已有5代人。
越南勐康县的南盖村有高、陆、张三姓家族,其中,高、陆两姓家族是1934年从中国云南省文山州马关县的炭底村搬迁到越南勐康县南盖村定居,而张姓人家也是1934年从中国马关县小坝子搬迁到南盖村定居的。1934年以前的勐康县南盖村没有人家,那里有河流,土地肥沃,容易开垦大片的稻田,人们喜欢在那里落籍。
越南勐康县有个壮语称“瓦连寨”的村子,该村的龙高位是1912年出生在中国的马关县夹寒箐镇冇里村,20世纪30年代搬迁到越南瓦连寨定居。瓦连寨有侬族30余户,有聂、黄、高等姓宗族。其中黄姓宗族是1952年从中国马关县夹寒箐镇的光燕村搬去越南的瓦连寨定居的。
越南“岜荣”村的罗正良,66岁,侬族,是该地区的民兵营长,“岜荣”村的罗家是从中国马关县么龙村搬迁到越南“岜荣”村落籍的。罗正良的叔叔罗朝珍在中国犯有人命案,为逃避立案追究才逃到越南定居的,落籍越南至今已有4代人了。罗朝珍的大儿子罗正富生活在中国马关县,1979年是马关县夹寒箐地区的一位民兵营长,1979年的中越战争结束,罗正富把枪支武器上交后,被越南派来的特工杀害,他的妻子家人也被杀害。
清末至20世纪50年代,由于“濮侬”地区的政治混乱,战乱不止,再加上“濮侬”各宗族人口的增加,生活地域需扩展,许多“濮侬”宗族纷纷向南迁,到人烟稀少、资源丰富的越南北部落籍。
二、“濮侬”和侬族的传统文化
笔者曾到越南北部走访,也反复深入云南省文山州国境线中方“濮侬”生活区调查,认为“濮侬”和侬族的生产模式、原始宗教信仰、传统服饰、民居建筑、饮食文化、人生礼仪、传统节庆、歌谣等传统文化基本相同。“濮侬”和侬族都以稻作生产维系生存,生产方式和生活模式相同;都崇拜原生宗教“摩教”,祭祀自然神“者处”,祭祀太阳女神、水神及田公地母,祭祀始祖神“布骆陀”,祭祀部族王神“者宙勐、弘宙版”(句町国王),祭祀各宗族的祖宗神灵;都传承传统服饰“鸟衣”;居住在传统民居“干栏”里;喜爱糯食;婚丧等人生礼仪都以“母舅为大”;各村都过“景挫”“景吉”节和尝新节。两国的“濮侬”和侬族可以对唱五言律诗传统歌谣。
1、稻作“那文化”
越南老街、河江省的侬族集聚地及村名多数保留古代侬语,如:“那洒”、“那兜”、 “那往”、 “那裹”、“那光”等。侬语称之“那”,汉译为“稻田”。“濮侬”、侬族热恋自己开垦的稻田“那”,早期以村落附近“那”的形状、性质命名自己的村落,如深水田称“那旦”;干旱田称“那量”;长形田叫“那力”;圆形田叫“那满”;红土田称“那滇”;沙土田称“那洒”。有的以动植物命名,如水田里蚂蟥多叫“那兵”;田边长满芦苇叫“那窝”。
“濮侬”、侬族是以种植水稻维系生存,世世代代离不开“那”。人们把人看作鱼,将“那”看作水,人和“那”的关系,好像鱼和水的关系,不能分离,为此,侬族、“濮侬”的村落以“那”命名。文山州境保留着以“那”命名的518个村落。1988年出版张声震研究员主编的《广西壮语地名选集》,收入“那”、“纳”地名872条,在往东南亚查阅,以“那”命名的地名还很多。笔者在“那”地名最密集的云南省马关、麻栗坡、富宁三个县进行调查,认为“那”村的“濮侬”和侬族保留的传统文化自成体系。1997年,笔者在《云南民族报》、《云南日报》发表有关“那文化”的文章,首次提出“那文化”。笔者再对“那”地名的分布状况再进行仔细研究,发现“那”地名的分布很有规律,百分之九十以上带有“那”字读音的地名都集中分布在北纬21度到24度的地区,形成了一个“那”地名分布带。而“濮侬”和侬族都定居在“那”地名分布带上传承着稻作文明。6(王明富著《那文化探源》云南民族出版社2008年出版)1999年,广西民族研究所覃乃昌所长在壮学首届国际学术研讨会上发表了《“那”文化圈论》长篇论文,论述: “‘那’文化圈即稻作文化圈,这个文化圈,就是稻作农业的起源地之一,南方民族对中华民族农业文明的贡献,应该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2、“濮侬”和侬族传承的原生宗教“摩教”
“濮侬”和侬族至今还在传承着原生宗教“摩教”,最初的原始宗教“摩教”主持、承传者是“乜满”和“博摩”。
侬语称之“乜满”,不同地区有不同的称呼。有的称“娅档”或“濮档”;有的称“娅赛”或“乜赛”;有的称“娅摩”或“靡莫”。汉译“娅、乜、靡”为“母、女性”;“档”为“凳”;“赛”为“官、头人”;“满”为“颗粒、蚂蚁、入静、入神”;“摩”同“莫”,为“吟诵、叙述、法事”。尽管“乜满”群体的称呼不同,她们都是年龄不等的女性,都曾经历过“九死一生”的磨难,使其食欲、体质、思维、心理、幻觉、预感、言语等与常人有异。相传,“乜满”能通灵、通神,是“濮侬”和侬族十分崇拜的人物。人们在生活中遇到暂时不解的异常现象和灾难,都要寻求“乜满”咨询,请求解除灾难。“乜满”确实也帮人解除了部分灾难,也解答了人们不知的部分事象。 “乜满”也就自然升职为专为人预测灾难和不祥之兆,并解除灾厄的原始宗教职业者。笔者通过多年的研究,“乜满”产生于远古的母系氏族社会。
侬语称之“博摩”为男性,“博”可译为“父、男性”;“摩”为“吟诵、叙述、做法事”。如果说“乜满”产生于“乜弘”制的新石器时代,“博摩”应产生于青铜器时代的“博弘”制父系氏族社会。在男权制社会里,“博摩”是部落的男祭司。“博摩”是普通劳动者,也是从事原始宗教活动的半职业者。“博摩”有祖传和师传,主要承传《摩经》和各类祭祀方法,以及占卜术、咒术等。“博摩”传承的《摩经》,内容有:民族魂、造天地、射日、历法、物种起源、生殖、火种、狩猎、捞鱼、旱灾、洪灾、种稻、烧铜、腹葬、祭神、敬神、迁徒、选村落、造屋、纺织、造纸、选畜禽、争天地、育女、嫁女、预兆、梦兆、解厄、归宿等民族历史文化。《摩经》可分为历史、宗教、文学、历算、哲学、经学、民俗、科技等,是濮侬和侬族的百科全书。“博摩”在庄严的丧葬祭礼活动中,将本民族历史文化《摩经》宣教后世。
“濮侬”和侬族民间遇事难解,会请“博摩”使咒术。如解仇术、解灾厄、治病、避邪、除魔、农事、镇敌等,为达到自方目的而镇咒对方。从“博摩”的崇拜、祭祀、占卜、咒术、《摩经》分析,“博摩”仍属原始宗教的承传者和祭祀仪式的主持者。随着“博摩”承传的《摩经》典籍的逐步完善,“濮侬”和侬族的“摩教”系统已逐步形成。从“博摩”开展的各种宗教活动研究,属原始宗教,旨在“娱人娱神”,“人神共娱”,求得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
     生活在中国云南省文山州和越南北部老街、河江两省的“濮侬”和侬族,至今仍然传承着原生“摩教”,人们离不开“博摩”,中国马关县和麻栗坡县的许多“博摩”,曾应邀到越南侬族村去主持原始宗教祭祀活动。
麻栗坡县丫口村的“博摩”陆松康讲:我们丫口寨步行到越南仅需要2小时。我去越南的‘丹湾’、‘南切’村时,每村有30至40户侬族。越南的侬族请我去主持‘荷摩’(丧葬祭祀)。越南侬族的丧葬仪式与中国的“濮侬”大体相同,祭品同样用猪、羊、鸡,与我们丫口寨一样”。
麻栗坡县的“博摩”张廷会,于1988年开始应邀到越南北部侬语称的:“懂当”(毛单县)、“那兜”、“吉过”、“迪荣”、“迪打”、“迪秒”、“迪第”、“迪利”(江利)、“达内”、“那光”、“戈种”、“迪饶”、“姐邻”等地的侬族村去主持宗教祭祀仪式活动,他从 1988年到2003年的10余年间,曾经出入越南侬族村500余村次。据张廷会讲,越南北部的侬族信仰、风俗习惯和中国文山州“濮侬”完全相同。
马关县炭底村的“博摩” 权松发,他于1964年至1978年,多次应邀到越南的“南再”、“南拌”、“龙扣引”等村寨去主持丧葬祭祀仪式。越南勐康县龙坪村的沈朝辉“博摩”与权松发作文化交流,勐康县侬族的宗教信仰与马关县“濮侬”完全相同。权松发曾经到过越南勐康县侬语称的“南拌”、“南勒”、“懂楼”、“勐康”、“扣巴把”、“旺亮”、“坝甲”、“南布奔”、“那往”、“龙扣引”、“大湾”、“果敢”、“那裹”、“克灰(螺蛳塘)”、“往沙”、“往町”、“克早(田鸡塘)”等侬族村寨。原“勐康”村有千余户侬族,“懂楼”村有300余户侬族,越南的侬族的传统文化和马关县的“濮侬”相同。
(图片21:中国“濮侬”的传统村落;图片22:越南侬族传统村落;图片23:中国广南县“濮侬”的传统干栏房屋;图片24:越南河江省侬族传统干栏房屋。)
2010-12-2
中国云南壮族“濮侬”支系和越南北部侬族的迁徙史
及传统文化比较研(之三)
        ——中越国界云南省文山州段毗连地区“濮侬”和越南侬族的文化认同、跨境婚姻及国家观念
王明富
内容提要:通过云南近百万“濮侬”和越南北部老街、河江省侬族的调查及比较研究,中国壮族“濮侬”支系和越南侬族,在一千多年的历史进程中,是同一个族群,是新石器时代生活在中国南方“百越族群”的后裔。进入21世纪,“濮侬”和侬族仍然是语言相通,文化相同,仅国籍不同而已。如同越南人民领袖胡志明主席所说:“我们越中两民族,数千年来,血统相通,文化相同,历史上素称兄弟之邦。加上国土接境,地区毗连,更属唇齿相依,互为屏障。”1(过伟主编《越南传说故事与民俗风情》第1页,广西人民出版社1998年出版)“濮侬”和侬族在历史进程中,结下了深厚的“毕侬”亲情关系,研究、开发“毕侬效应”,有利于边疆的稳定,有利于促进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设。
关键词:中国.“濮侬”    越南.侬族     历史.文化

一、中国“濮侬”和越南侬族的文化、亲缘认同
一个族群的文化、亲缘认同,可以确认一个民族的渊源关系和族内的往来密切程度。中国“濮侬”和越南侬族的文化、亲缘认同关系,可以从始祖的认同、原生宗教信仰的认同、风俗习惯的认同、血缘亲族“毕侬”的认同来剖析。
1、始祖的认同
“濮侬”和侬族的始祖认同,有三方面值得研究,一是“乜弘”;二是“布骆陀”;三是“布娅”。
每年腊月间,“濮侬”和侬族都传承“扫忍”的习俗,请“博摩”到农户履行原始宗教祭祀仪式,念诵“扫忍”经诗。经诗讲述,远古“乜弘”离开穴居的岩洞,叫“萨”盖房屋。盖房时“乜弘”得罪“萨”, “萨”到河岸痛哭,大神“布骆陀”教“萨”变怪去干扰“乜弘”及族人的生活。发展到今天,人们凡见怪或年逢腊月,都请“乜满”和“博摩”祭祀“萨”,请“萨”远离人们。据“濮侬”和侬族摩经记载,“乜弘”是远古母系氏族社会的女始祖,中国的“濮侬”和越南的侬族至今还认为“乜弘”和“萨”的存在,并传承“扫忍”的习俗。
“布洛陀”为侬语汉字记音。“布洛陀”产生于父系氏族社会,是“濮侬”和侬族先民集人聚神的威力融合其身的一位智慧大神。“布洛陀”无所不知,无所不能。据古籍摩经记载,“布洛陀”能造天地万物,能为人类的生存繁衍排忧解难,凡人们遭遇不能自解的问题,都求教于他。在“濮侬”和侬族的社会发展史,“布洛陀”虽然是位无所不解的始祖神,但人类生存及发展的所有作为,他不能代办,仅作暗示,指点人们按自身能力去解决,去奋斗,去达到人类发展的理想境界。今“濮侬”和侬族的“博摩”为人们办事,经常求教于大神“布洛陀”。2(《文山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年1期13页王明富著《云南省马关县阿峨新寨祭布洛陀神树调查》)
“濮侬”和侬族的居屋里都设有神龛,祭祀祖先“布娅”。“布”为男祖宗,“娅”为女祖宗。”濮侬”和侬族人认为,已逝祖宗们的灵魂还在“勐布娅”(始祖故地)生活着,还在继续关照后裔的兴衰,每逢节日节庆,各户都备办美食祭“布娅”。 “濮侬”和侬族人寿终,都请“博摩”主持“荷泰”祭祀仪式,把死者灵魂送到祖宗故地“勐布娅”。
2原生宗教信仰的认同
“濮侬”和侬族是稻作民族,与水稻有渊源关系,在人生礼仪祭祀活动中,必须取稻米、稻穗祭祀,人们的观念是稻谷魂和人魂合二为一。“稻穗毛”侬语称“款糇”,人的“灵魂”称“命款”,认为人魂也是稻魂,稻米可载人魂。每逢小孩生病,先找草药治病,若不见效,家人会去找“乜满”做仪式。“乜满”认为小孩的灵魂不附身才导致生病,要取稻穗草结扎,草结侬语称“契款”(拴魂、载魂),然后让家人将稻草结带回家里,插在神龛上或小孩睡的床头,认为魂魄重附身,病会自然好。若60岁以上的老人体衰多病,要请“乜满”或“博摩” 到家里,取稻穗、米做添寿仪式,认为稻穗、米是给人添寿增龄的“灵物”。“濮侬”和侬族的“款糇”,与“命款”观念,就是谷魂和人魂合二为一的观念。这种观念,产生于稻、人同源的认识。
    “濮侬”和侬族传承原生“摩教”,逢宗教祭祀活动,中国的“乜满”和“博摩”可以到越南侬族村主持仪式,越南的“乜满”和“博摩”也可以到中国的“濮侬”村来履行传统祭祀仪式。由此证明“濮侬”和侬族对原生宗教信仰的认同。
3、风俗习惯的认同
中国的“濮侬”和越南的侬族,传统风俗习惯有别于其他民族,如诗歌式的语言、宗教信仰、生活禁忌、饮食习惯、生产方式、性格与心态等,独具民族特色。由于“濮侬”和侬族风俗习惯的认同,从古至今的跨境联姻不断。
4、“毕侬”亲缘的认同
中国“濮侬”和越南侬族的侬语“毕侬”一词,汉语意译有“兄弟”、“姊妹”、“亲属”、“亲族”等意。“毕”为“年长者”、“长兄”、“姐姐”;“侬”是比“毕”小者,如“弟”和“妹”。侬语词汇有“乜毕”,“乜”为“母”,意指“姐姐”;“毕乪”,“乪”指“嫂嫂”或“姑娘”,而“毕乪”专指“嫂嫂”;“老毕”意指“长兄”。“那毕”,“那”意为“脸、面前”,汉译指“长兄”、“姐姐”;“那侬”意为“弟弟”和“妹妹”。侬语的“乜毕”、 “毕乪”、 “老毕”、 “那毕”、 “那侬”等词,都含“毕侬”之意。
侬语“毕侬”一词还可以延伸到三类群体:一是联姻血缘亲族;二是同一族源的群体;三是相互攀亲的联盟群体。
联姻血缘亲族:狭义的血缘亲族包括父亲家族和母亲家族的所有家庭成员,成员间互称“毕侬”或“毕侬滇”。“毕侬滇”比“毕侬”更为亲近,“滇”意为“红色”, “毕侬滇”直译为“红色的兄弟姊妹”,即为直系血亲关系的“毕侬”。
同源族群:凡操侬语的各地“濮侬”和侬族,都相称“毕侬”。
攀亲的联盟群体:“濮侬”和侬族自古就传承着宽容性的民族文化心里,为了和谐相处,乐意与他族相互攀亲。攀亲的方式有“拜干爹”和“打老庚”。给儿女找“干爹”,履行“拜干爹”仪式后,两家和两个宗族互相称“毕侬”。互找“老庚”或称“老同”认作“毕侬”关系,即自寻同年同月生人结为“老庚”、“老同”后,双方的亲族以“毕侬”相称。3(《中国壮族》第一辑256页,王明富著《论壮泰族群的“毕侬”关系与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民族出版社2006年出版)
由于“毕侬”关系,中国的“濮侬”和越南的侬族都互称“毕侬”。
二、中国“濮侬”和越南侬族的跨境婚姻
由于中国“濮侬”和越南侬族文化及“毕侬”亲缘的认同,从古至今的跨境联姻不断。
麻栗坡县天保镇那马村的王朝香,63岁,他的母亲是越南“那洒”村陆姓侬族人家的女儿。该村的梁世平,70岁,他的母亲也是从越南的“曼当”村嫁到那马村的。那马村王世才曾经到越南“那洒”村上门做侬族人家的女婿,1958年才带家人返回天保那马村定居。越南“那洒”村有王、侬、陆姓侬族人家40余户。
马关县夹寒箐镇炭底村有“濮侬”74户,有7户与越南北部侬族有联姻关系:黄尚海的妻子是越南勐康县人;龙凤荣妻子是越南戈丕县人;龙林科的岳母是越南戈丕县人;权宗发的外婆是越南黄树皮县人。
麻栗坡县丫口村农贵珍的亲属在越南黄树皮县“旦湾”村,她7岁就到黄树皮赶街,到婚嫁年龄,她常到黄树皮与侬族小伙子对情歌,她在越南有个对歌的恋人叫“老俊”,“老俊”与她未结成夫妻,后来又到中国猛洞镇的扬坡村讨“濮侬”女为娶妻。丫口寨的陆绍朋76岁,到越南“帕旦”侬族村对情歌,领情侣到中国,娶越南“帕旦”侬族女为妻。丫口村陆恩成的外公是在中国生2个孩子后,到越南“帕旦”村定居,在越南又生多子。陆恩成的父亲又到越南“岸波”娶妻。丫口村有濮侬77户,进入21世纪,该村的王永多、陆国廷、王家成、沈廷华、陆国引、陆和林、王应华、田开峰、韦堂友、陆正武、陆国贤、冯刚、王永亮13人,讨越南“旦湾”、“南旦”等村的侬族做妻子。其中2006年娶越南侬族女6人,2007年娶越南侬族女4人,2008年娶越南侬族女3人。越南侬族姑娘自愿嫁到丫口寨,不用媒人,不办婚礼仪式,不设酒宴。男方家只需给女方家父母1500至3000元人民币,就可以娶妻。待生儿育女时,越南女方家父母送一对鸡或鸭来看女儿,“濮侬”和侬族的亲缘关系也就确立。该村的王应华31岁,妻梁廷花27岁。梁廷华是越南黄树皮县弯头寨村人,13岁时嫁在弯头寨村,住男方家4年,男方家分家后,夫外出打工长期不回。2007年农历6月,梁廷花到丫口寨嫁给王应华,生一女婴满3个月后,王应华才到越南梁家商议婚事,只给她家1500元礼金,无嫁妆。从丫口寨步行到越南弯头村需5小时。
三、“濮侬”和侬族的民族感情与国家观念
1、割不断的“毕侬”关系
“濮侬”和侬族在长期的稻作农耕活动中,磨励了稻作民族的个性。稻作民族是以开垦稻田种植水稻维系生存的民族,开垦一片能维系族人生存的稻田很不容易,为此,稻作民族不轻易搬迁到异地,养成守土个性。若遇外族挑衅和惊扰,稻作民族会采取隐忍和谦让,经长期的磨励,形成了宽容性的民族文化心理。种水稻的民族,每年开春,从把稻种撒入稻田开始,全身心投入在稻田里,每天都看着稻谷生长,一年复一年,把人的性格磨成温和内向、吃苦耐劳和不好斗的民族性格,与狩猎和牧民性格有异。稻作民族,每年都在培育新良种,同时需要从异地调换良种进行杂交,为此,稻作民族善于广泛交往,热情好客、易接纳新事物,同时养成开放性的民族文化品格。
由于“濮侬”和侬族的开放性;宽容性;温和内向、吃苦耐劳;不好斗、热情好客;易接纳新事物等优良传统,故注重“毕侬”关系,从古至今,“濮侬”和侬族的“毕侬”情感割不断。
“在中越边境的我国壮族与越南的岱族、侬族有不少人有血亲、姻亲关系,有的结拜为兄弟姐妹,有的是很好的朋友,有的是世交。平日互相走访,有困难时互相帮助,越南进行艰苦的抗法、抗美战争时期,生活十分艰难,中国壮族给越南岱族、侬族的至亲好友粮食的接济,有的暂时避居壮族亲友家。后任越南人民军举行北山起义,不幸失败,他带领42名岱、侬、越族战士转移到中国广西龙州县布局乡,利用至亲好友的关系,语言通,习俗相同的有利条件,在龙州县隐蔽休整一年,然后又返回越南继续战斗。1958年至1961年,中国大跃进中出现的经济困难,中国壮族不少人得到越南岱族、侬族至亲好友的粮食接济。每当圩日,他们跨过边界,到对方的圩市买卖。有婚嫁喜庆他们互相去吃喜酒,互相通婚并不罕见,在历史上就有,如云南省广南府侬氏土官之女,就嫁给交趾土官,直至现在,此风仍然沿袭着。有丧事也互相走访吊唁。每年的清明节时,越南的岱族、侬族跨过边界,到中国一侧扫墓祭祖。这种亲密关系,就是战火纷飞的年代也还保持着,当然受到很大的限制。”4( 范宏贵著《越南民族与民族问题》288页,广西民族出版社1999年出版。)
2、维护国家的利益而英勇献生
“濮侬”和侬族的稻作农耕养成守土个性,加上传统“摩教”引导族人追求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为此“濮侬”和侬族会自觉正确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民族与国家的关系,从不争功、不谋权争霸。一旦生活地域划定,国家建立,“濮侬”和侬族都会放弃情感而维护国家利益。
西汉句町方国是“濮侬”和侬族先民成立的古国,从国家的建立到雄镇南方直至无记载地隐退,折射出王族、国民追求人与社会、民族与国家的和谐理念以及不谋权争霸处世观。公元前111年,句町王毋波率部归附汉朝后,一直维护汉朝的统一。句町王毋波曾经付出倾国的代价“助汉平叛,不管出于什么原因,在客观上对维护祖国统一加强民族团结是有利的,所以得到汉昭帝的赏赐,升格封他为王。”5(《句町国与西林特色文化》一书7页覃圣敏著《句町古史钩沉》,2009年广西人民出版社出版。)
1052年,“濮侬”和侬族的部族王侬智高,因不堪交趾侵掠和朝廷镇压,毅然发动了一场震撼北宋王朝的民族战争。“侬智高两次起兵反抗交趾王的控制、掠夺,都遭失败。为了不被交趾王所吞并(国土广源州),他不气馁,继续准备,积蓄力量。向北宋王朝求援,给予保护和援助。”宋王朝“拒绝了侬智高的要求,坐视自己的民族和领土遭受交趾王的蹂躏。”6范宏贵著《侬智高研究资料集》348页,广西民族出版社2005年出版)后来侬智高将士被北宋王朝派来的大军镇压,族人惨遭蹂躏,在农历六月到七月初一,他率部往南撤,离开文山州境,他的行踪“不知所终”。事后,侬智高将士及族人并没有把宋王朝及追杀“濮侬”、侬族武装的汉族视为敌,也没有产生报复的心态和行动。千年来“濮侬”和侬族为了求得人与社会、民族与国家的和谐发展,为了纪念民族英雄王侬智高,年逢农历六月、七月,各村确定侬军经过村落的日子祭祀侬智高将士的阴魂,才传承了“景搓”、“景吉”传统节日。7(《侬智高研究资料集》一书王明富著《云南文山马关县法姐村祭祀北宋部族首领侬智高的活动调查》广西民族出版社2005年12月出版)“我认为不管侬(侬智高)的动机如何,但从效果来看,他领导的反宋斗争,不但没有起‘分离’作用,而正好是维护了祖国的统一,加强了壮族与汉族和其他各族人民的交往,推动了壮族社会的发展。”8(范宏贵著《华南与东南亚相关民族》117页,民族出版社2004年出版)
  宋朝,生活在祖国南疆的土人濮侬,为了守住国土,浴血奋战,成千上万的边民默默无闻被埋在南疆。马关县安平镇(今马白镇)南郊,有一座土山丘,从古至今,当地人称此山丘为“大坟包”。即“山丘般大的坟堆”。 大坟包碑文记载:“大坟相传,多数土人合葬于此,当有宋之时,云南未入中国版图,吾邑接壤越南,越人开拓边疆,不时过界滋扰,土人不服,起而反抗,惨遭杀戮者,措不胜屈,昔部落时代,所谓人道主义识者,寥若晨星,致人死多属鸟葬,狐狸丛食,蝇蚋姑嘬,惨不忍间惟此地,某酋长独憐而合葬之,亦文化增进之先兆,计时已历千余年矣。”马关县大坟包重点文物保护碑记载:“当地侬人部落首领含愤将尸体合葬于此。“侬人”即今“濮侬”。经研究发现,大坟包,是宋代“濮侬”人民反抗外来入侵者“因公殒难”的公墓,是宋代卫国烈士陵园,是“濮侬”人民戍边为国捐躯的历史见证。9(《句町国与西林特色文化》一书387页王明富著《句町古史钩沉》,2009年广西人民出版社出版。)
清代,在中法战争中,法国向德国借来统兵元帅姑八,光绪十一年八月,被滇军“铁胆将军”李云祯一炮击毙。桂军听到统兵元帅姑八已死,立即上奏冒功,清政府厚赏黄马褂十四件,而文山州“濮侬”李云祯,保持“濮侬”的优良传统,不争功,不谋权争霸,继续奉旨戍边。“光绪十一年八月议和,其议和原因滇军管带李云祯在宣光将法帅姑八一炮而亡。法人有电通北京,法领闻惊,英领助法扬言,中国军败三阵,如不议和,中国赔军费则无力。清太后闻惊,此时中国又无电报,不通消息,如有京报,须驿马折差七十日方到京。惶恐之际,英领出而调和,安南割归法国,保获不赔军费,清太后允准议和,即命李傅相鸿章到天津与法领订越南通商章程、界务会巡章程条约二十六款。签押退兵。”事后,驻京法领听说是桂军冒领赏,为此不平,“法领问此不平,奏帝后言,打死姑八者系滇军铁胆将军李云祯之功,清后闻奏,即摘桂军黄马褂四件赏滇军。”0(《新编麻栗坡地志》56页,民国32年邓昌麟著)
通过历史的检验,中国的“濮侬”和越南的侬族,一旦国籍划定,各自理顺民族与国家的关系,都会为国家献身。
越南侬族陈润威先生,他父亲是中国广西人,年青时到越南做生意,遂落籍越南。日本军队于1945年1月宣布打倒印度支那的法国殖民政府,让越南、老挝、柬埔寨三国独立。法军毫无准备,仓促迎战。混战中,法军印支陆海空三军总司令福加德将军腿部中弹,陈润威身背福加德,指挥侬族子弟兵英勇作战,杀出重围,救下了将军的一条命。为此,陈润威立下战功。他曾经三次获得法军司令部军功勋章。近年还获法国总统希拉克接见。陈润威先生说:“侬族人为法国、为越南的建立都立下了赫赫战功,这是侬族人被尊崇的原因。”
麻栗坡县干部李侬宽,1979年中方派他深入越南境内开展特工工作,当时在越南边境沿线张贴他的相片,发动越方军民追捕他。他的舅舅是从中国麻栗坡县到越南侬族人家去上门的女婿,越方也派他舅舅到中国边境地区开展特工工作。战争结束,李侬宽和越南特工的舅舅在一起饮酒畅谈,在战争年代,他们都为自己的国家立功而感到自豪。
“濮侬”人民是中国边境的忠实守护者。麻栗坡县丫口村76岁的王廷昌讲,中国最信任“濮侬”,1953年至1978年,政府叫他带5名丫口村的“濮侬”民兵守国界11号至12号界碑。78年越南方曾挪动11号界碑,他立即向上级汇报。在中国的历史上,“濮侬”人民在南疆筑起了一道隐形的长城
五、云南省文山州的桥头堡建设建议
1、“濮侬”和侬族的“毕侬”关系与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
壮泰族群是同一族源群体,而“濮侬”和侬族属壮泰族群的一员。壮泰族群“这些有亲缘关系的民族,用现代的划分法,有中国壮侗语族的8个民族:壮、布依、傣、侗、仫佬、毛南、水、黎民族。越南有6个民族:岱、侬、布依、热依、高栏(现越南把高栏——山子合为一族)。老挝有6个民族:佬、普、泰、泐、润、央。泰国有2个民族:泰、捞族。缅甸有掸族。印度阿萨姆邦的阿洪人。共24个民族。泰人还分布在马来西亚和柬埔寨。这些有亲缘关系的民族分布在8个国家,约8000万人口。”1(《壮学首界国际学术研讨会》868页,贵教授著《壮泰诸民族渊源关系研究之方法论》广西民族出版社2004年出版)壮泰族群都互称“毕侬”。具有“毕侬”人缘关系的壮泰族群遍布东南亚诸国,全球人口约1亿,研究和开发市场经济中的“毕侬效应”,将会对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设打下坚实的基础。22(《中国壮学第一辑》256页,王明富著《论壮泰族群的“毕侬”关系与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民族出版社2006年出版)
2、加强扶持边民的力度,注意国门的形象
云南文山州边境是祖国的南大门,在那里定居的各少数民族,1979年至1989年忙于护国自卫反击战,“老、少、边、山、穷”的特点凸现,经济仍滞后。虽然国家已开展“兴边富民”行动,但是,国境线长,贫困面大,发展缓慢,人的精神面貌不容乐观。越方加快边境地区发展的政策:对边境一线口岸实行特殊优惠政策;加强对边境地区交通基础建设的投入;加大对边境地区扶贫的投入;加大对边境地区教育事业的投入;加大对边境地区社会保障事业的投入;加大对边境地区文化事业建设的投入;对边境地区的群众实行特殊照顾。越南对边民的扶持力度不断加强,边民对国家观念有所变化,边民农户自觉挂越南国旗。要想让中国边民也自觉挂国旗,有中国人的自豪感,国家还需加大扶持力度。若让边民按自身的能力发展,会出现两方面的负面影响:一是中国“濮侬”和越南侬族边民的攀比心态,容易产生自卑感。二是历代“濮侬”及各少数民族在南疆筑起的“隐形长城”得不到巩固。
图片25;图片26、图片27、图片28、图片29

                                                    2010年12月2日

来源:http://blog.sina.com.cn/s/blog_659615bc0100p2hp.html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